1982年,澳大利亚海军对“墨尔本号”航母判了“死刑”。这艘船,没在战场立功,反倒“克死”了两艘友军舰艇和百余条人命,在原主人眼中简直是个移动的“海上煞星”。
澳大利亚方面只想快点甩掉这个烫手山芋。可谁能想到,这在西方媒体口中“生锈的午餐肉罐头”,却成了中国海军梦开始的“钥匙”?
三千万美元买堆废铁?当时无数人都在看笑话。但在航母技术一片空白的中国,这笔交易究竟隐藏着多大的价值?
“墨尔本号”航母下水于1945年4月的英国泰恩河畔。1956年,澳大利亚海军接手并将其更名,一番现代化改造后,它本该威风八面。
结果呢?这艘航母甲板没沾过战火,却浸满了友军的鲜血。1964年,它直接撞沉了自家的“航海者”号驱逐舰,82名水兵葬身海底。
五年后,噩梦重演。1969年,联合演习中,它又把美国“埃文斯”号驱逐舰拦腰截断,73名美军士兵殒命大海。
这些事故,加上1979年撞坏日本货轮、锅炉爆炸等,让“墨尔本号”彻底坐实了“不祥之物”的名声。高昂的维护费,再加上这艘船带来的巨大心理阴影,澳方只想赶紧把它处理掉。
1984年,“墨尔本号”摆上货架,澳大利亚方面很干脆。反正船上所有武器、动力系统和大部分电子设备都拆光了,能回点废钢钱就好。
西方媒体一看这光景,自然是乐开了花。3000万美元买个空壳?这不是冤大头是什么!《悉尼先驱晨报》讽刺中国“用黄金价买回一堆生锈的午餐肉罐头”。
他们哪里知道,当时中国海军对航母的渴望,简直是饥渴。那时候,别说造航母,就连航母专用钢板怎么焊,我们都还一头雾水。
所以,这笔交易从一开始,就不是为了买艘能开的船。中国看上的,是这艘废船里藏着的“知识”。即便是个空壳,它也是个活生生的航母结构教科书。
1984年,“墨尔本号”慢悠悠抵达中国广州黄埔码头,等着被拆成废铁。可谁能想到,真正的转折,就在拆解过程中发生了。
中国工程师在清理一个锈死的舱门时,发现里面竟然“藏”着几乎完好无损的蒸汽弹射器和整套阻拦索系统。
原来是澳大利亚拆船工人在拆除时,疏忽了这些位于水下舱室的关键设备。这简直是天降大礼!
要知道,弹射器和阻拦索,那可是航母的核心机密,是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严防死守的技术。这下,中国直接拿到手了!
拆解工作立刻暂停,黄埔船厂瞬间变成了临时科研中心。近200名中国顶尖技术员,把这艘废船当成了最宝贵的实验室。
接下来的日子,就是一场争分夺秒的“逆向工程”。技术员们像解剖最精密的仪器一样,测绘着“墨尔本号”的每一寸钢板、每一根管线。
最终,三万张图纸堆满了十二个保险柜,它们是中国航母梦最坚实的起点。正是这些数据,让中国航母研发“少走十年弯路”。
比如,对斜角甲板设计的测绘,直接成了“山东舰”的蓝本。对阻拦索系统的研究,也催生了我们国产超韧钢索的诞生。
但学习不止于复制成功。墨尔本号的多次事故,也暴露了其设计上的缺陷。比如,它的升降机位置过于靠近舰岛,导致舰载机调度效率低下。
中国工程师们没有盲目照搬,反而从这些“失败的教训”中汲取养分。他们深入分析了这些缺陷,避免在自己的航母设计中重蹈覆辙。
正是这种批判性学习,让“辽宁舰”在2012年入列,2017年“山东舰”成功下水,甚至今年“福建舰”能顺利海试,都离不开当年“墨尔本号”提供的宝贵经验。
“墨尔本号”作为一艘战舰,它的历史充满了厄运和失败。但作为一座“移动的海军工程大学”,它的价值却无法用金钱衡量。
它的锈蚀船体,最终化作了中国航母的图纸和数据。它承载的“诅咒”,在中国手中,蜕变成了开启一个新时代的“钥匙”。
物品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。它取决于认知,取决于需求。一段被遗弃的历史,完全可以成为另一段辉煌历史的起点。
股票配资门户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